close
坐禪,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或宴坐,是指在靜室內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坐: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
禪:內見自性不動。
 
坐禪修止觀,止 的意思是專注集中,觀 的意思是觀察。由修止觀得到的結果就是定和慧,即禪定和智慧。在我們的修行中,止和觀要並重,雙修才有可能獲得定和慧。
 
六度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在因中修習名為止觀,在果上成就名為定(三昧)慧。
 
圓覺經: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坐禪的真義
禪,不一定限於默然靜坐,而是行住坐 臥都有禪,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會用功的人,不僅限於靜坐時才用功,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
 
紫柏大師曰: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
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六祖:
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維摩經: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金剛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如何修坐禪
六祖: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八風:
利  衰  苦  樂 (內坐)
稱  譏  毀  譽 (外禪)
 
活佛師尊慈悲 :
徒兒最喜歡哪一風 ? 最害怕哪一風 ? 
行修辦道當中,徒兒一定會遇到這八風所吹,遇八風,一顆心上上,起起落落。為師告訴徒兒 ; 遇順境,不貪愛,遇逆境,不憂憤,不管八風如何吹,徒兒還是要如如不動。 
 
蘇東坡詩云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中華聖母曰:
阿羅漢是梵語,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而心之動靜,能自然的離欲,才可為離欲。若以靜坐之功夫而得靜,此非自然之離欲,即非阿羅漢,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四果之一
初果須陀洹,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死後七往來。
二果斯陀含,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不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
四果阿羅漢,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後有。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住在五欲六塵
2)住在無明煩惱
3)住在人我是非
4)住在八風境地
 
如何修禪定
六祖: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
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活佛師尊慈訓:活禪
修道是反觀,不要脾氣一樣發,是非一樣講,傲慢心一樣生長,如此光會辦道不會修道,這個道讓你修起來不值錢啊!不是以清靜心來辦道,雖然做了很多事情,看起來功很大,最後還是回歸於有限的福報上面,照樣是三界輪迴。只有用【清靜心】才能契入大道,真正達到超生了死。
 
會起埋怨就是不明白道理。好比為什麼我修道辦道這麼多年,老天一點都不撥轉,為什麼還得病?想想剛發心的時候,萬勞不辭,怎麼現在一點病痛就起埋怨後悔了!如果平常沒有注意心念,在最關鍵的時刻,埋怨,後悔全部都會湧上來,徒兒們!在生死關頭,就是評定功果的時刻,在臨終的時候,那一念迴光返照時,平常心念存什麼?最後都會出現。為師現在講的那時候的果,你們現在知道果了,是不是要預防?所以平常就要存養你的心性。
 
徒兒修道要能動中取靜,每天若只是打坐取靜,那只是不造業,卻未能消業、了業,宿業還在。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能專一稱為活禪。處處行禪一切浮塵不動,才是真高明,天時緊急,有的徒兒知道快馬加鞭行功了愿,白陽期修的是【活禪】,應是邊渡邊修邊參悟,邊做邊消業自然清靜,煩惱不待遣而自遣,要身體力行,法天地之無為,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內外功德成就圓滿。
 
坐禪心得:
禪心須在塵中淨
佛道還得世上成
 
六祖慧能曰:
生來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