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 (第十九講)  

梁惠王下(九)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升)其任也。匠人斲(琢)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扶)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捨)女(汝)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日),必使玉人彫琢之。
 
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捨)女(汝)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
 
「巨室」:巨大的房屋,指規模宏大的建築。
「工師」:工匠的領頭人,負責監督和管理工程。(掌管工匠的
     官員,負責工程技術。) 
「大木」:高大且質量優良的木材,適合用來建造大屋。
「勝其任」:能夠勝任他的職責或任務。
 
「斲」:砍削、加工。
「小之」:把木材砍得過小,無法滿足巨室的需求。(將木材砍
     削變小)
「夫人」:這裡泛指人,並非特指某人。
「幼而學之」:小時候學習知識或技能。
「壯而欲行之」:成年後想要將所學付諸實踐
 
「姑舍」:暫時放下(放棄)。
「女」:通「汝」,即「你」。
「從我」:聽從我的指示。
「何如」:如何,怎麼樣。
「璞玉」:未經加工雕琢的玉石,喻指有潛質但需開發的人才
             或事物。
「萬鎰」:極高的價值(表示極為貴重)(鎰是古代重量單位,
             二十兩為一鎰)。
「玉人」:專門雕琢玉石的工匠。
 
藥師琉璃光王佛:
治國家者,必用賢才可治,猶之為巨室者,必使良工可求木,治玉必使玉人彫琢,其理甚明。
 
用人唯親之害處
同事之間有猜疑
做成同事紛爭
未能為公司爭取最大利益 
 
用人唯才的重要性:
1. 提升效率與成果
2. 激發創新與競爭力
3. 公平激勵機制
4. 最佳化資源配置
5. 長遠發展
 
如何能唯才是用:
~ 知人善任 
~ 用賢不疑
~ 尊重專業與才能
~ 評核工作能力
~ 發揮領導者的智慧
 
道場方面:
~ 明確分工
~ 建立「信任授權」的領導風格 
~ 實踐建議
~ 人才培育
~ 引入現代管理知識,提升道場運作效能
~ 以「道」為本,超越人治色彩
 
濟公活佛慈訓:
成道之條件
西元2012歲次壬九月十二~十四日(2012.10.26~28)
馬來西亞永慶佛堂英文三天法會
修道只要俱備最簡單的A、B、C和1、2、3就能成道:
是人緣(Affinity with Human):這修道辦道要先與眾生結善緣
  ,沒有眾生,只有你一個人在那邊大慈大悲有用嗎?
  所以白陽期修道,眾生就是道場,每個人都在跟人相處當中來
  修煉,所以欲成佛道,先與眾生結善緣,因此具備了人緣,你
  才能夠在這紅塵當中修煉、渡化、成道!可是如果今天你儘與
  眾生結惡緣,那你修道這條路是不是障礙就多了?所以徒兒們
  要結好緣,不要結惡緣啊!
 
是菩提心(Bodhi Heart):每一個人都要發菩提心,你能夠讓這
  顆菩提心在風雨當中不搖擺,你能夠讓這菩提心在順逆當中始
  終如一,那你就成功了。每個人都有佛性,這菩提本在你心田
  ,只是你們來到這紅塵濁世迷失了。今天你求道、修道、辦道
  ,你就要修復這菩提心呀,讓這菩提心永住心田,恢復自性之
  光明,所以菩提心能常住,你就成功啦!
 
是慈悲(Compassionate Heart):你要有一顆慈悲的心,首當就
  要不與六道眾生結惡緣。今天你說你很慈悲,你有菩提心,你
  要廣渡眾生,可是自己還在那大口大口的吃肉,那算不算慈悲
  啊?想想看這眾生多可憐啊!這六道眾生就是累劫以來有它們
  的罪過錯,才會成為畜牲呀!因此你們得要懷有慈悲心,不要
  殺生,不要以它命換己命呀,你用他人的性命來換自己延長壽
  命,這叫慈悲嗎?殺生就會短命,因為你在殺生害命,它們的
  怨氣是不能平息的,想想看今天若別人用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
  ,你害怕不害怕?當以己心比他心啊!
 
咱們來講講醫學根據的,當一個動物被宰殺的時候,它起了恐懼之心,它就釋放了毒素,這毒素凝結在它的血液裡,散發在它的表皮裡,你把它殺了吃進去,那請問那些毒素是留在誰身上?所以為何現在疾病那麼多?都是由濫殺而來啊,為什麼現在災劫會那麼多?都是由殺生而來,因此多懷慈悲心,同樣是飲食,你吃青菜蔬果也一樣可以活命,所以不要執著口福之慾,多懷慈悲心。
是「一心不二」(One Mind):你對修道這條路,無論別人怎樣
  跟你譭謗,你都始終如一的相信,一心不二的修道,老老實實
  ,踏踏實實的一路走下去,那你就可以成佛了。
 
是「二六時中」(Every Moment):你時時刻刻懷抱這道心,時
  時刻刻所作所為都有道,都不離中道,那你這個人要成佛就成
  功一半。道是要時時刻刻放在身上的,不是說高興的時候,我
  身上才有道;不高興的時候,道在我身上一點兒都看不見。修
  道不能鬧情緒,你鬧情緒是跟自己的慧命在鬧情緒,所以修道
  人要老老實實,一顆道心不要忽上忽下的,冷冷熱熱的。好比
  你煮一鍋湯,一會兒給它大火,一會兒給它小火,那這鍋湯會
  好喝嗎?所以同樣的道理,一顆道心起起落落的,忽冷忽熱的
  ,那就不能夠熬出好滋味了。
 
是「三不離」(Three NOT to be away):修道能夠遵循著「三
  不離」是很重要的,人的心太容易外放了,所以需要一個環境
  來約束你,所以修道不離佛堂,就是要讓你藉著回來佛堂收心
  ,回到佛堂把你這雜亂的心給收回來。想想看你當下最重要的
  事是什麼?因為修道的路,實在有太多的疑惑了,有時候在社
  會上,在家庭裡,總是有許多的風言風語,聽到了自己一時之
  間解不開,所以需要前賢來牽引你,所以修道不離前賢,引保
  師也是你的前賢呀,時時刻刻不離前賢就能夠解開許多的迷惑
  。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不離經典,因為經典是往聖的智慧結晶。
  往聖的智慧,往聖走過的路祂留下的智慧,
 
  你今天把它閱讀,你把它領會,那這智慧就是你的了,當你修
  道過程也好,人生旅途也好,你遇到困難迷惑的時候,翻開往
  聖的經典來跟自己的現況比照比照,你就可以解開很多的迷團
  ,就可以放下很多的疑惑,也可以放下很多的埋怨。當你覺得
  你環境很糟的時候,你對照對照往聖呀,當你比照到往聖祂們
  的路也有困惡的時候,甚至比自己還糟的時候,你是不是就已
  經很感恩了。然後還要再看看,當古聖仙賢遇到那個狀況的時
  候,祂是怎樣面對的呀?吸取往聖的智慧來成就自己,所以修
  道不離經典,這也很重要。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升)其任也。匠人斲(琢)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扶)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捨)女(汝)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日),必使玉人彫琢之。
 
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捨)女(汝)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