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儒家講「知止定靜安慮得」,釋家講「止觀戒定慧」,二說雖不同,要之功夫無二致。蓋人生後天,本性為六慾所染,真智慧不能發現,猶如青天為雲霧遮蔽,真陽光不能放射。

  

「課文」
如欲見青天,必須撥雲霧;如欲復本性,必須脫六塵。故修身工夫,為人生必要階段。工夫初步均須勉強,由強勉而入自然,儒家工夫為六段,釋家工夫為三段,其初步要皆不出乎強勉。戒定慧本義,由戒入定,由定生慧。

  

「課文」
釋家所謂戒,以戒維禮,即儒家所謂禮,以禮持戒。釋家所謂慧,即儒家所謂得。知止與止觀,守禮與持戒,均須強制,得與慧則成自然矣。孔子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者是也。

  

「課文」
儒家講「知止定靜安慮得」,釋家講「止觀戒定慧」,二說雖不同,要之功夫無二致。

  

戒-守戒 不妄為也 用以止惡行善
釋家戒律-殺盜淫妄酒 (律己)
 

即儒家之仁義禮智信

 

「課文」
儒家講「知止定靜安慮得」,釋家講「止觀戒定慧」,二說雖不同,要之功夫無二致。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課文」
儒家講「知止定靜安慮得」,釋家講「止觀戒定慧」,二說雖不同,要之功夫無二致。
佛教的止 是指止法 觀是觀法 止法是收 觀法是放 止法稱為法性 觀法稱為法相

 

「課文」
蓋人生後天,本性為六慾所染,真智慧不能發現,猶如青天為雲霧遮蔽,真陽光不能放射。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課文」
如欲見青天,必須撥雲霧;如欲復本性,必須脫六塵。故修身工夫,為人生必要階段。
人性善即陽 人性惡即陰

 

「課文」
工夫初步均須勉強,由勉強而入自然,儒家工夫為六段,釋家工夫為三段,其初步要皆不出乎勉強。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活佛恩師慈悲:

內而知止為守性 外而知止不妄為 後者自然之意 由知止而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心神安 心神安而慮 此慮非他 猶之悟也 慮其何為天理 何為私慾 慮我所行之是非曲直 與理合否 合於理者即守之 違乎理者即去之 此謂之得 即得到心法傳授 以心印心 無入而不自得焉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定者 身不動 雷霆鳴於頭上而不覺 泰山崩前而不驚 一切誘惑 內心均不動搖 此便是定功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靜者 心不動 躁妄盡釋 寂然不動 靜如止水 水靜尚可照影 人的精神靜止 自可照萬物 由靜中可以生慧 更可進入感而遂通的境界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安則自然 自然則放心 放心者 無心也 從容中道 不勉而中 內外如一 動靜不二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知止定靜安慮 得乃由動入靜 反情合性 攝萬殊還於一本 而慮者 猶之悟也天下萬物 造化之理 而自有心得之明慮其何者為天理 何者為私欲 慮我的所行之是非曲直 無事則萬慮俱寂 有事則無慮不當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得者得道也 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者 即宇宙在我裡面 我在宇宙裡面 我與宇宙是一個日月星辰 風雷雨電 大地山河 都屬於我 我與天地合成一個 也即回歸神國也

 

「課文」
儒家六工夫-知止 定 靜 安 慮 得
一. 求道
二. 修道
三. 行道
四. 成道

 

「課文」
戒定慧本義,由戒入定,由定生慧。

詩曰: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定有二種

  一. 心不著相 

  二. 從動中入定
      慧是智慧

 

「課文」
工夫初步均須勉強,由勉強而入自然,儒家工夫為六段,釋家工夫為三段,其初步要皆不出乎勉強。

金剛經: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課文」
釋家所謂戒,以戒維禮,即儒家所謂禮,以禮持戒。

 

「課文」
釋家所謂慧,即儒家所謂得。知止與止觀,守禮與持戒,均須強制,得與慧則成自然矣。

 

「課文」
孔子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者是也。

金剛經: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孟子:天下溺  援之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