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推而極之,推廣到極點,達到最高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者也。
大本:天下之理皆由此所出,是萬有最高根源。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達道:天下古今中外所共同通行的大道路徑。
天地位:天地與萬物,天生地養,各安其所,各得其位。
天安地穩,天地間一切萬物安排得端端正正,各安於其位,各得其所。(本立)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萬物育:萬物得生長發育,各遂其生。生生不息。(道生)

不知在人身上如何用法

 

此體道也。致者推而極之也,中者性之體也,和者性之用也。
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如此則與天地同體。自己明德之後,更該勸人修真,慈心無量,憐人如此,憐物亦如此。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此體道也。致者推而極之也,中者性之體也,和者性之用也。
道本無形,至虛至靈,無極之真,萬物之真宰。道本無形,虛理一團,無在無不在,生化萬物,故尊稱為道。宇宙猶如一巨輪,日月往來,寒暑更替,生住異滅,如果無道,巨輪停息,萬物皆死

 

道是萬德的核心,故道兼具有道德之含義。人之本性,即是人道德的主體,所以就事象角度看天、地、人、事、物,雖然各別獨立,但涉及本體時,則又抱道而生,統歸於道,
(一)從宇宙萬象來說,宇宙萬物的本體,就是道。上帝是道的靈「

      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是最

      好的說明。

(二)從天地萬物來說,此本體曰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

      理,事有事理,人有性理,天理即是眾理之真,天理即是道之

      用。

(三)從人來說,此本體曰性。性由天生,良心是本體之用。

 

所以在人身上:
中:是人之良知良能,本性,天理。
和:是天下人人處事做人的根本原則中為體,和為用。

 

致中:道、理、性三者是一樣的,他們的本體都是中,致中是發展良心,發揚天性。
致和:和是道、理、性的最大作用,萬物之間以和為貴,和則共存,互有利益,不和則互相攻擊毀滅,兩相為害。

 

致中和是把中和發展、擴充到極點,達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說,把天理,良心,道心完全顯現出來,現出非常和諧,極合乎道理的現象,天地之間到處都是祥和,和樂融融了。
致中和「推己及人」中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性為靜態,心為樞機,性動為心,心正歸於性,人落入後天,性分為三,有理性,氣性,與質性,故心亦有道心,人心,血心之分,所以有聖賢愚凡之別,有善惡之不同,但心性原為一體,性為體,心為用,故修道的工夫在心性!

 

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
克念作聖:克,約,勝、制服也,把妄念,邪念,惡念等等…不善的念頭全部制服,以理智勝過妄念,就可以做聖人了。

 

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
迷惑癡情是事同名異,有則凡夫,無則聖人,放下七情六欲,身心健康,智慧現前,斷見思,成正覺,斷塵沙,成正等正覺,不起心,不動念,即是成佛,即是如來!

 

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
聖人慈悲:發乎情,止乎禮!
佛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古人云:「克念作聖」故修道以靜心為宗旨。喜怒哀樂為情,有不如無,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凡夫執迷事相,聖者通達真理

 

三祖僧璨〈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如此則與天地同體。自己明德之後,更該勸人修真,慈心無量,憐人如此,憐物亦如此。
天地同體:和天地沒有分別,是同一體的!

 

如此則與天地同體。自己明德之後,更該勸人修真,慈心無量,憐人如此,憐物亦如此。
孔夫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人無私心,德已配天!

 

人類的靈魂,皆源自上帝,換句話說,人類的靈魂,皆具有上帝的靈能道,這也就是為何我們都是上帝的一部份,老子曰:人要歸根復命,佛云:人人都有佛性,孔子說我們要事上帝,耶和華說我們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如何不依上帝的人真理去行呢?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盡己之性:
把自己本有天性完全發揮出來。把道心,良心完全顯現出來,完全率性行事。
(明明德)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盡人之性:使人人盡其本性,人人都率性而行,(親民)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盡物之性:使一切物的本有之天性,完全發揮出來,各順其性,各得其樂。(親民)
贊天地之化育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贊是助,幫助天地化生,養育萬物。

 

中庸說:「能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矣!

與天地參矣:人類能協助天地化育萬物的工作,那麼天,地,人並列為三才,那人就和天地同樣地偉大。

 

自己明理,致力於存心養性,(修道,辦道)明明德(盡己之性)也讓別人明理,存心養性(修真),親民。(盡人之性),更讓天下萬物盡其天性,(人民為物達至善)功德無量,可與天地參矣!

這就是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的道理。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天地萬物不在其位,天就崩,地就裂,星晨亂度,人物皆亡,萬物如可能育呢?

 

致中和兩字正是〔道不可須臾離〕的同意詞,是共參天地化育的大本,能致中和的人必然是能專心誠意於啓發良心,發揚天性的君子,天地得其位,人以率性而跟進,便是人同參的真議所在,參者三也,天地人同列,其德、其行皆同!這便是說明致中和即道之體,也是由人道而成天道的重要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