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為堯舜相傳心法,

 

人心惟危者,人為三才之一,理性俱備,萬物之靈也。心者萬物之中心,萬事之主宰也。換而言之,人心者,識也,情也,染污之妄心也。所謂後天氣質之心,有善有不善也。蓋識神用事,情慾叢生,人心半陰半陽,可善可惡,非偏則倚;偏于陽,則散亂,偏于陰,則昏沉,昏沉散亂,危殆不安,故曰「人心惟危」也。

 

道心惟微者: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心者,智也,性也,清靜妙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

 

八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傳達識)
阿賴耶識(含藏識)

 

道心惟微者: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心者,智也,性也,清靜妙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

 

性理題釋:
「何為人心?何為道心?」
「發於氣質之性者為人心,發於理性

者為道心。凡人都有人心,又有道心。人心危而不安,道心微而難見。不能制住人心,則道心日亡;能以制住人心,則道心日現,為仙為佛,為聖為賢,就不難了。」

 

「人心屬氣,道心屬理,赤子之時,性本圓明;知識一開,有一分習染,就蔽一分良知;日子一久,愈蔽愈晦,盡落一片情欲矣。所以修道之法,不外內伐私欲,外立品行,加以勤立功德,一旦功滿,自然古鏡重明,而現本來天真矣。」

 

 333  

 

人的種種心:-
怨懟心..忌妒心..貪婪心..不平心..計較心..自私心..色欲心..是非心..驕傲心..得失心..對待心..等等

 

師尊慈悲:
清清勿使散亂  防意如防城之危
惺惺勿使昏昧  守心比守身之嚴

 

《華嚴經》:「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呂祖慈悲:「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呂祖慈悲:「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呂祖曰:「慎心物之隠微,

          遏意惡於動機」

 

正思者,正念也,正心也。「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此意在勉人需於正思功夫也。正思亦可謂正確之思惟。「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故修士必於思想上以道心調人心,以道心克慾心也。所謂「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其意即此也。

 

六祖: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