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心物於隱微
慎 -謹慎
心物 - 貪嗔痴愛
隱微 - 指不顯著的所在 (即隱蔽的細微的)
隱微:欲動未動之處也。心浪之微波也。
大學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
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
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
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
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大學:
是以格其心物者
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
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
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 遏意惡於動機 以復其良知 而臻於至理矣
佛經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語云:
留心你的念頭 念頭會行之語言
留心你的語言 語言會付之行動
留心你的行動 行動會養成習慣
留心你的習慣 習慣會變成個性
留心你的個性 個性會影響一生
法句經 :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於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聖人與凡夫之別-
聖人求心不求人 凡夫求人不求心
三點如星樣 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 作佛也由它
如何能謹慎心物於隱微?
(一) 常存清淨心
清靜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佛言: 善哉。汝等當知。一切眾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自性受何障?
二邊,三毒,四相,五蘊,六塵,七情,八風!
大學: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佛云: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
詩云:古人製鏡留至今,人人錯用照外身,
可惜不知鏡用意,悟行雙全聖賢人!
(二) 去除物欲心
清靜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黃檗希運禪師
塵勞迴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如何能謹慎心物於隱微?
(一) 常存清淨心
(二) 去除物欲心
(三) 多參經典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心外求佛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制怒!慎獨!
呂祖: 近代浩劫彌漫。究其劫源。乃起于心物之隱微耳。如貪欲。
嗔忿。痴奢。愛妄。皆由心物之不慎于隱微。遂相因而生焉
。故心為大同之先導。心為浩劫之動機。心為萬事之源樞。
心為鬼神之趨徑也。不慎于心物之隱微。則意惡流浪。遂相
應而動機焉。聖人無他技。其心休休焉。無非慎隱微。遏動
機也
然心意可敬亦可畏。可敬者希聖希賢心也。可畏者作奸作惡
亦心也。噫。故欲致其良知。慎心物。遏意惡。乃為當前之
急務矣。如格物功夫。不能作到盡善。而欲其良知者。猶如
築屋。基礎未堅。而欲上營其華。則恐危矣。猶溉樹不潤其
本。而洒其末。為求其榮。則反枯矣。
是故格物者。乃聖功之要領。愿有志于道者。幸照吾言。躬
行實踐。則心物可格。性體圓明。而至道凝矣。
師尊:凡塵俗事隨緣應 莫染莫執神自凝
休問人間來去事 去濁留清自靈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