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序  門人法海编集 後學德清勘校
大師名惠能,父盧氏,諱行瑫(滔)。母李氏,誕師於唐貞觀十二年,戊戍二月八日子時。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黎明,有二異僧造謁,謂師之父曰:「夜來生兒,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
 
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而出,不知所之。師不飲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既長,年二十有四,聞經悟道,往黃梅(東禪寺)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時龍朔(唐高宗年號)元年辛酉歲也。
 
南歸隱遯一十六年,至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會印宗法師。詰論玄奧,印宗悟契師旨,是月十五日,普會四眾,為師薙(剃)髮。二月八日,集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師為授戒師,蘇州慧靜律師為羯磨,荊州通應律師為教授,中天耆多羅律師為說戒,西國蜜多三藏為證戒。
 
其戒壇乃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收戒。」又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誌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濱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髮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法旨,
 
一如昔讖(寸)(以天監元年壬午歲,考至唐儀鳳元年丙子,是得一百七十有五年)。次年春,師辭眾歸寶林。(南華寺曾名「寶林寺」、「中興寺」、「法泉寺」)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印宗與緇白送者千餘人,直至曹溪。時荊州通應律師與學者數百人,依師而往。至曹溪寶林,睹堂宇湫隘(嗌),不足容眾,欲廣之,遂謁裏人陳亞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幾許闊?」祖出坐具示之,亞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盡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現身,坐鎮四方。
 
今寺境有天王嶺,因茲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廣大;但吾高祖墳墓並在此地。他日造墓,幸望存留,餘願盡舍,就為寶坊.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後營建,一依其言。師遊墳內,山水勝處,輒憩止,遂成蘭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隸藉寺門。
 
茲寶林道場,亦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奇秀。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曹溪村居民曰:「可於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
 
時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聞奏,上可其請,賜「寶林」為額,遂成梵官,落成於梁天監三年。寺殿前有潭一所,龍常出沒其間,觸撓林木。一日,現形甚巨,波浪洶湧,雲霧陰翳,徒眾皆懼。師叱之曰:「爾只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若為神龍,當能變化,以小現大,以大現小也。」其龍忽沒,俄頃復現小身,躍出潭面。
 
師展缽試之曰:爾且不敢入老僧缽盂裏。龍乃遊揚至前。師以缽舀(擾)之,龍不能動,師持缽歸堂上,與龍說法。龍遂蛻(退)骨而去,其骨長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傳寺門。師後以土石堙(因)其潭,今殿前左側有鐵塔處是也(龍骨於至正己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之)。
 
廣東韶關南華寺:中國禪師六祖慧能肉身千年不腐,依然栩栩如生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真身
六祖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時,大師至宝林,韶州韋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为众開缘说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師告众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贯范陽。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艱辛贫乏,于市賣柴。时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從蘄(其)州黄梅縣東禅寺来。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銀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经三十餘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總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 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廠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诸门人總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见之。
 
众得處分,退而遞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 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為我与他為教授師,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難大難!」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擬请供奉盧珍,画《楞伽经》變相,及五祖血脉图,流傳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却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歡喜,即我与法有缘;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间繪画圖相,忽见其偈。報言,供奉却不用畫,劳爾遠來。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礼敬,盡诵此偈,即得见性。
 
門人诵偈,皆嘆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须得言下識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见。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见,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將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經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若如是见,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將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經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眾以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躯,當如是乎?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请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别駕,姓張,名日用,便高声讀。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為書。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见。為说《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摇;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顿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来,無令斷绝。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体,代代相承。
 
前東方十八代祖師
第一代祖 伏羲氏       
第二代祖 神農氏
第三代祖 軒轅黃帝   
第四代祖 少昊
第五代祖 顓頊       
第六代祖   帝嚳
第七代祖 帝堯       
第八代祖 帝舜
第九代祖 夏禹       
第十代祖   伊尹
十一代祖 商湯     
第十二代祖 姜尚
第十三代祖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命)
第十四代祖 老子   
第十五代祖 孔夫子
第十六代祖 顏回夫子、曾參夫子(雙命)
第十七代祖  子思夫子  第十八代祖 孟子
 
西方「中」二十八代祖師
釋迦牟尼文佛
初祖 - 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 - 阿難陀尊者
三祖 - 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 - 優婆毱多尊者 
五祖 - 提多迦尊者   
六祖 - 彌遮迦尊者
七祖 - 婆須密尊者   
八祖 - 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 - 伏馱密多尊者
十祖 - 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 - 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 - 龍樹尊者
十五祖 - 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 - 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 - 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 - 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 - 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 - 闍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 - 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 - 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 - 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 - 師子尊者 
二十五祖 - 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 - 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 - 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 - 菩提達摩大師
 
東方後十八代祖師
達摩初祖、神光二祖 、僧燦三祖、 道信四祖 
弘忍五祖、惠能六祖
白玉蟾 馬端陽 七祖(雙命),羅蔚群 八祖、 
黃德輝九祖、 吳紫祥十祖、何了苦十一祖、 袁退庵十二祖、徐還無 楊還虛十三祖(雙命)  
姚鶴天十四祖、王覺一十五祖,劉清虛十六祖
路中一十七祖、弓長子系十八祖
 
法则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体,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则止,遇會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鉢。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
 
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難起。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知焉。)逐後数百人来,欲奪衣鉢。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極意参尋,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鉢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撮不動。
 
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来,不為衣来。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与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黄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師黄梅。善自護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辭。(明回至嶺下,谓趁眾曰:向陟(即)崔嵬(徐危--高聳也),竟無踪跡,當别道尋之。趁众咸以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師上字。)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会,避難獵人隊中,凡经一十五載,時与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见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问,则對曰:但吃肉邊菜。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奥義。见惠能言简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請傳来衣鉢,出示大眾。 宗復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见性,不論禪定解脱。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脱?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為惠能剃髮,愿事为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门。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
 
亦是過去生中,供养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聖教者,各令淨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别。一众闻法,歡喜作礼而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