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觀照心性  真修真行  方能轉念渡厄  回復本性圓明

 

2 懂觀照心性,才能識心見性,《壇經.行由品》 

  弘忍大師說: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3 要如何觀照心性呢?要如何識心見性呢?
  觀照心性---觀照明理。觀照心念,明理放下。
  識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達諸佛理。

 

4 講的要合乎理念,聽的要真心攝受。
  以外王的事功,辦有形的道務,去積極修辦。
  以內聖的德業,辦無形的道務,來提昇心性。

 

5 觀照心性的重要:
  《壇經.懺悔品》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6 口念心行的帶動
  《壇經.般若品》提到:

  「口念心行」 觀照貴乎實行,應須自修,一切不染,離諸法

    相,不造諸惡,唯修眾善,心不執著。

 

7 觀照,是反觀內照,口念而又能觀照,才能心口相應,契入實

  相。

 

8 「返觀內照求諸己」。觀念正確,正知正見,深入經藏。

 

9 怎樣才算「深入」?依經而行,口念心行。因為心行才能深行

  ,深行就可以行深。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便可以照見五蘊

  皆空。

 

10「返觀內照求諸己」 有三點要努力學習:

    要懂得內控     

    要常常內觀   

    要減少內耗
   

11  懂得觀照心性,活用觀照般若
    把般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體會「般若」。
    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的生活!

 

12  《六祖壇經.定慧品》:「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

 

13  觀照,要長時期聞思修。先要求「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不思善,不思惡」。

 

14  不懂得觀照,經典的理念,就變成我們的障礙,就變成理障

    。

 

15  觀照不但自己能夠看透事相,更能讓人透過我們觀照自己,
    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身教。

 

16  觀照必具的條件——對世間事物觀察入微,用道眼觀照事物

    。

 

17  盲人提燈,用「道眼」理解,燈籠是指「一指點」,智慧心

    燈。被人碰撞,指在修行路上受考。
    智者,凡事以道眼觀照,便會減少主觀誤會。

 

18  一個修道人,懂得觀照,會小心自己的判斷,小心自己的猜

    測,凡事不會看表面,會用道眼觀照事物。

 

19  道眼,並非簡單的看通看透,明白道理;而是明白道理後,
    懂得實踐於修道上,懂得以慈悲心觀照事物。

 

20  我們要積極修辦,提升心性,不可以做修道的植物人—
    無修道的意識—無提升自己修行心
    無修道的目的—無立愿了愿的志向
    無修道的生命—無以生命接引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