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知者不惑。 」知同智
樊遲問知。子曰「 知人。」
知者不惑智者對於了解別人是沒有障礙,故說不惑。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楚王將遊荊臺,司馬子祺諫,王怒之。令尹子西賀於殿下,諫曰:「今荊臺之觀,不可失也。」王喜,拊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子西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願言有道,王肯聽之乎?」王曰:「子其言之。」子西曰:「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
 
•  諛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諛臣也,願主賞忠而誅諛焉。」王曰:「今我聽司馬之諫,是獨能禁我耳,若後世遊之可也?」子西曰:「禁後世易耳。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於荊臺之上,則子孫必不忍遊於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王曰:「善。」乃
 
•  還。孔子聞之,曰:「至哉!子西之諫也,入之於千里之上,抑之於百世之後者也。
•  子曰:「仁者不憂。」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仁者不憂仁者凡事順天理盡力而為仁者不會為自己個人得失榮辱安危而憂心。
 
究竟仁者怎樣表現不憂?
()匡國遇難
    子罕篇(5)
•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削跡伐檀之辱  述而篇(22)
•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陳蔡絕糧
•  衛靈公(1)
•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
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子曰:「勇者不懼。」
•  勇者正氣充沛之人。
•  不懼為了正義合道之事不懼怕作出任何犧牲。
 
陽貨(23)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究竟勇者怎樣表現不懼?
•  蘇軾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夫天下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變,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甚大, 其志甚遠也。」
 
如何才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中庸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
• 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誠意真誠
求智慧的方法勤於研究經典學問,以開啟智慧,故說學而知之,聖人說:「能保持勤於研究經典學問,就得到好學近乎知而不惑好處。」
因而知之遇到困難,覺悟要透過學習,才可得到解決困難的智慧。
求為仁者的方法努力實踐善事(普行三施),體會天地之仁慈。無論我們是因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最後一樣可以成功。因為透過力行近乎仁可證悟仁者不憂之境界。
求為勇者的方法見別人的德高懿行,能自知有不如人之處,生知恥之心,所謂知恥近乎勇,能勇於改過,勇於見賢思齊,經長期薰修正氣充沛,自然無所畏懼。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