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子曰︰「知者不惑。 」知—同智
• 樊遲問知。子曰︰「 知人。」
• 知者不惑—智者對於了解別人是沒有障礙,故說不惑。
•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楚王將遊荊臺,司馬子祺諫,王怒之。令尹子西賀於殿下,諫曰:「今荊臺之觀,不可失也。」王喜,拊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子西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願言有道,王肯聽之乎?」王曰:「子其言之。」子西曰:「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
• 諛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諛臣也,願主賞忠而誅諛焉。」王曰:「今我聽司馬之諫,是獨能禁我耳,若後世遊之可也?」子西曰:「禁後世易耳。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於荊臺之上,則子孫必不忍遊於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王曰:「善。」乃
• 還。孔子聞之,曰:「至哉!子西之諫也,入之於千里之上,抑之於百世之後者也。
• 子曰:「仁者不憂。」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仁者不憂—仁者凡事順天理﹐盡力而為﹐仁者不會為自己個人得失﹑榮辱﹑安危而憂心。
究竟仁者怎樣表現不憂?
(一)匡國遇難
子罕篇(5)章
•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二)削跡伐檀之辱 述而篇(22)章
•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三)陳蔡絕糧
• 衛靈公篇(1)章
•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
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子曰:「勇者不懼。」
• 勇者—正氣充沛之人。
• 不懼—為了正義合道之事﹐不懼怕作出任何犧牲。
陽貨篇(23)章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究竟勇者怎樣表現不懼?
• 蘇軾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夫天下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變,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甚大, 其志甚遠也。」
如何才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中庸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
• 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誠意﹑真誠
• 求智慧的方法—勤於研究經典﹑學問,以開啟智慧,故說學而知之,聖人說:「能保持勤於研究經典﹑ 學問,就得到好學近乎知而不惑好處。」
• 因而知之—遇到困難,覺悟要透過學習,才可得到解決困難的智慧。
• 求為仁者的方法—努力實踐善事(普行三施),體會天地之仁慈。無論我們是因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最後一樣可以成功。因為透過力行近乎仁可證悟仁者不憂之境界。
• 求為勇者的方法—見別人的德高懿行,能自知有不如人之處,生知恥之心,所謂知恥近乎勇,能勇於改過,勇於見賢思齊,經長期薰修正氣充沛,自然無所畏懼。
•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