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身如玉— 守護身心 保持玉潔冰清 潔身自愛
如白玉無瑕 潔淨無污染
守身如玉之好處
身心完美- 沒有行差踏錯 身心沒有污染
《論語.泰伯》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
夫!小子!』
孝經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
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
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
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曰: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
莊,非孝也;事君不 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
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
,敢不敬乎?
無愧於心-
人天敬佑-
如何能做到守身如玉?
男女界限清—何謂男女界限清?古人云︰「瓜田不納覆,李下不整冠。
男女不親授,乾坤不並肩。同車勿並座,路行分後前。乾坤
勿私語,私室勿交談。」足見男女界限清之分,為吾國古聖
先賢所最重視者,蓋因吾國為禮儀之邦,故對男女間之界限
劃分極嚴。
今時大道普傳,首先要復興古禮,尤其我們修道辦道之人,
對男女界限更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不可粗心,都要避嫌疑,
以壯外觀。對於言語行動,務宜端莊嚴肅,不得舉止輕狂,
隨便談笑,免被外人背後評論,說長道長
院長︰男女清界限 三清四正嚴
正容並正色 正心並正言
財物取予清- 佛云︰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
欺心無實報,披毛帶角還。
活佛師尊:一切辦事先請示 不可自我作主焉
各項事情皆有主 主立自然能進前
萬章問曰:
「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
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
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
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
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
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
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
堯、舜之民哉!吾豈若若於吾身親見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
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
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
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
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
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動念切看清-關帝:
但有逆理 於心有愧者 勿謂有利而行之
凡有合理 於心無者 勿謂無利而不行
師尊慈悲:
修道辦道之人,即應為一般後學及眾人作模範,對於舉動言
行,必須隨時隨地嚴密檢點,深切反省,不可粗心大意。身
心言行各得其正,毫無不當之處,方能顯出道之尊貴與高超
。這也是修道辦道之人所應有的具體表現,誠能如此,方是
名實相符於心無愧。否則,倘如身不檢束,舉止放蕩,心失
克制,私慾滿腔,言語不懂,信口雌黃,行為苟且,動輒倒
顛,果有如此類似之行為,則是空擔修道辦道之名。
詩云:守心守身理路奔 身行端正作賢能
如如不動身心正 玉潔冰清君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