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慎﹕謹慎
言﹕言語、說話
慎言﹕謹慎自己的言語,出言吐
語要端莊合德
沒有慎言
十善業: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不妄語、不兩舌、
不惡口、不綺語
(意)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沒有慎言的後果:
1.損害德性
活佛師尊慈悲: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有云:靜坐常思己過,
閒談莫論人非。
2.傷害別人
有曰﹕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
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有云:利刀割體痕易合,
惡語傷人恨不消。
3.招感惡報及生死輪迴的果報
地藏經曰: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
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毁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
師尊慈悲:
批評人會得惡報。為師告訴徒兒,再也沒有比批評別人,更容易的事了
,盡量不要批評他人,若徒兒批評有行道、行善、行功之人,或是正在
修的人,這些惡報,還是會出現在徒兒自己的身上。斷人慧命罪孽深。
來到末世,很多因果都是現世報的。不要從你們的話語當中,去傷害別
人的人格,傷害、阻斷他人修行的慧命,這樣所造下的罪過,不只要擔
一輩子、萬八年,甚至更久。
《增廣昔時賢文》。
《佛報恩經‧卷三‧論義品》:
「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夫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
如何慎言 ?
1.說話前三思
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活佛師尊慈訓:
勿談人之非,勿揭人之私,
勿成人之惡,勿壞人之好,
勿譏人之困,勿樂人之災,
勿妒人之有,勿斷人之路。
四不:不妄語
不綺語
不兩舌
不惡口
2.勤懺悔,提高覺照力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3.發願持戒-修持「妄語戒」
師尊慈悲「五戒」:
戒律是要幫助大家解脫生死,不是給大家束縛。
一個人超出了自己本分之外,就是犯戒。持戒可幫助自己發出慈悲心,
降伏自己的妄念,走向無上菩提。
戒律是超生了死的根本。不懂戒律,無形中造了許多過錯,雖有行功立
德,也入不敷出。有戒律約束,可以減少許多罪業。各宗各教都有戒律
,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五戒並非佛教的專修法門,而是每一位修行者要
得到,福報必須修持的基本條件。
三學戒定慧,以戒為首。末法的眾生,根基較鈍,不能一下就見性,故
必須以戒為師。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每個人累世帶來的業力習性,不容易一下子就除
法,故必須按部就班,藉著戒律來調伏自己。
節錄南海古佛慈訓【清口清心,重聖輕凡】
有一句話說「口開神氣散」,口應該要如何修? 真理可以多言、勸人為
善的道理可以多言,那什麼言語要少言? (是非)。所以修口要懂得靜口
。「靜口」和「閉口」的意思不相同,「閉口」是什麼話都不說;「靜
口」是選擇該言則言,不該言則安靜,這就是在修口。
能持妄語戒的好果報﹕
1.口常清淨。如憂缽蘿香。
2.為諸世間之所敬信。
3.自心歡喜,他人欣悅。
4.未來生處,構文如意音聲。
5.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憨山大師「勸世詠」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搬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