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 平靜 安静 寧靜 平靜 安靜
指没有外界騷擾,沒有動盪,心情平靜安靜寧靜。
靜的好處:
一、靜能生慧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心只有靜下來,
才能清醒地看待處理解決事物。
二、心靜則安
內心安靜就不會惶恐,有事心靜,
無事心定,做事才能持之以恒。
蘇軾說: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救養小民。
廣欽老和尚慈悲順境要感恩,逆境要懺悔,如果我的自心安
定,則自然没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無所求,隨緣一天
過一天,心裡自然平靜法喜,這就是西方境界。
三、心靜生福氣
心之所以要靜,是因為人生最了不起的心境,
心境神清氣爽,而內心安寧,怡然自得。
靜是一顆心最好的歸宿,所以心靜能生福氣。
王陽明慈悲: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
才自家着些意思,
便過不及,便是私。
心如何能靜?
一、除物慾
道祖慈悲: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有云:
天生萬物以養人,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慾望過剩,
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牽掛太多,
在無知的年齡做了選擇,在懂得的年齡一直在承擔後果。
二、心簡單
心要放空,簡簡單單就能靜。心簡單才能靜。生活中,從事
理上靜可以令人平靜,安静,寧靜。心靜生智慧,心靜則安
,心靜能生福氣。
作為真理角度來說比較難,也即是我的修道的目的境界。
初靜而氣合,合猶可分,久靜氣凝,凝則不散。
中庸之定靜安慮得:即得此氣合,氣凝,不散之道氣。
人之能得道者,即是得此道氣也。
中庸云: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人之所以不能吸收真理與立言,
有五項原因。
1) 心存芥蒂
2) 心存牽掛
3) 心存懷疑
4) 心存憤怒
5) 心存自滿
濟佛老師慈悲:
人能清心,則真理自視,人能淨意,則邪念不生,知參理之
妙法,須撲滅念頭,明學道之玄機,要掃除意相,故心若太
空,空無所空,才得真常之道。性如虚極,極無所極,永歸
自在之天,才是真靜。
三、用三寶
三寶是心法,常用三寶心法,能令自己心清靜
活佛老師慈悲:
三寶的妙用是在降伏其心,降伏不安的心,降伏煩惱的心,
降伏痛苦的心,降伏妄念的心,降伏愛慾的心,則不會造罪
,不會造輪廻的根本
活佛老師慈悲:
徒兒瞭解自己了嗎?掌握自己的心了嗎?有每天反省自己嗎
?眼睛一睜開就是感恩,當你要睡覺閉眼之前,要反省懺悔
。六萬年來的罪業,除了行功了愿之外,還要日日的反省懺
悔,業才能夠一天一天的消。
活佛老師慈悲:
徒兒你們現在辦道心常外放,容易把精氣神耗費掉,也應該
知道如何收回來,可以在子時打坐十分鐘,八分閉,兩分睜
,舌搭天橋,自然眼觀鼻,鼻觀心,也可默念五字真經或心
經,使之心無雜念妄想,即可恢復精氣神。
活佛老師慈悲:
守玄是調心,有空就迴光,徒兒好好體會老母的心聲,好好
抱守三寶,回歸自己的本性,如此你的疲憊就可以減輕,心
就能夠清靜。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