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指貪嗔痴

貪嗔痴為三毒,又名三有漏。有此三有漏。即漏於世間。不能超生了死。

 

嗔之種類

一、非理之嗔

    古德云:

    嗔似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修菩提道。戒嗔護真心。

 

二、執理之嗔

    人生合理。便能安然。情緒合理。便能泰然。

    但人生若是執理的話。便起嗔違。所以理不可執。

 

    佛云:

    「由欲於境。起諸違順。境違愛心。則生憎嫉」憎嫉即是嗔心。欲境

      是貪。境順愛心則喜。境違愛心即嗔。

 

    少林寂寞少人知 結草為門便是機佛法平等無高下 驕傲逞強莫進來

 

    偈曰:

    桃栽三日未生桃  學道三日豈成道

    寬心靜養待時到  根深葉茂結果成

 

    廣成子曰:

    人離色不老。木離火不灰。小心學道。依法受持。必然成道。

 

    廣成子作偈曰:

    君王問道怕生死  參求一字躲閻羅

    將軍你來起殺意  命在你手當求你

 

    偈曰:

    欺師滅祖罪知非  求師懺悔乞慈悲

    願捨一身劍下死  萬劫啻超出苦期

 

    偈曰:

    狂風掃地一塲空  善雨沾花萬色红

    將軍今日回頭悟  韋馱尊天一般同

 

三、諍論之嗔

    六祖壇經: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

    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

    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一眾駭然。

 

    六祖壇經: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

    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惠能曰:「指授即無,惟

    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六祖壇經: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

    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

    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六祖壇經: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

    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四、貪而不得之嗔

    貪不是只論貪財貪色而巳。而是順我意。

    順我意者則貪。逆我意者則嗔

 

    六祖云:真性自用。自性自度

 

如何除嗔

一、心平

    經云:

    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所以除嗔之法。首要心平。

    心平就莫懷仇恨和任何不平。計較。什麼事都要抛棄。所謂如如其來

    。如如其去。

 

二、調和心性

    活佛老師慈悲:

    修道過程中要借境調心。調心的方法,喜易忘形不擇言,所以須按制

    以惕慎。怒易出口傷人心,須遏化以平息,嗔才不起。愛易痴迷陷慊

    憒,須知足以少欲。

 

    活佛老師慈悲:

    修道過程中要借境調心。調心的方法,喜易忘形不擇言,所以須按制

    以惕慎。怒易出口傷人心,須遏化以平息,嗔才不起。愛易痴迷陷慊

    憒,須知足以少欲。

    慊 : 不知足

    憒 : 心亂迷糊

    惡易憎人於死地。須回思以愍恕。

 

三、圓滿心性

    世人只知道人際圓滿。處事圓滿。卻不知道此心,更要圓滿。所謂,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

    險側之人情。

 

    偈曰:

    和平共事不分彼  你情我愿共錘煉

    不貪無妄修辦成  嗔心不起圓滿機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