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嗔 - 掃除嗔心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與貪、癡兩者因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共稱為三毒;又因為能起惑造業,使眾生身心感到逼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為三火;此外,由於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眾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為三病。
 
嗔毒,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惱怒打罵傷害他人。三毒中此毒為最惡 
佛經《成唯識論》載,瞋。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為體,是六根根本煩惱。
 
華嚴經云:
一切惡中,無過是瞋,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亦云: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學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經論中常告誡之,如《佛遺教經》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大智度論》亦載:「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所以,《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載,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以忍滅瞋。
 
如何(掃)去嗔心一
瞋心的起因
生氣是怎回事
我們每個人當事情能順自己的心意時,心裏便會歡喜,當不順己意時就不高興。由於人生不如意者八九,因此每個人都吃足了生氣的苦頭。人在生氣時,就好象有塊陰雲蓋在我們心頭,愈想驅散它,愈驅之不走。
 
其實沒有人喜歡生氣,但一遇到境界現前,卻沒有辦法不生氣,而且是越想越氣的不得了。由於我們眾生的習氣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人看起來似乎不會生氣,但是心裏卻是暗自生悶氣。沾火就著者,火消的多很快,而表面平和者,內火消的反而很慢。
 
對同一事,有的人就會生氣,而有的人就不會因這個事生氣,反過來也是這樣;有的人對這個事氣大,有的人對這個事就氣小。
只要是人就會有煩惱,在佛法裏,這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三毒。嗔心是我們修學佛道上的最大障礙,
 
嗔心的危害
三毒中的瞋是最毒的,可以說是「毒之根」。因為人發嗔心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是雙重的罪惡。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教以「火」比喻「瞋心」,它足以燒毀我們累生累世的功德善行。
 
生存在是非人間裡,因為違逆之境而動怒、起瞋恨心在所難免,如何不被瞋怒之火燒灼,而毀壞理智與慧命,是每一個人必須用功修習的地方。
 
有句話說:「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時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在人我是非、委曲詆毀中,怎樣不被瞋恨所役使,不妨先退步再三思量,忍下怒氣,等情緒過後再做出應對;遇事能先放下成見,以智慧化解危機與對立,是平息「戰爭」的上上之策!
 
諸惡業多是由嗔心起
這嗔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它是我們修行者最大的麻煩。我們可以看到:一切人際關係裏頭,小到家庭不和,社會上人與人的衝突;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也可能因此引起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毀滅,歸根到底都與這個嗔心有關。
因此而造成諸多惡業的因緣多是由嗔心起。世間戰爭的發生,多半與「瞋恨」關
 
火燒功德林
學佛人皆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嗔恚之熱惱如火,所以也叫它嗔恚火。我們在修行中所建造的為善之功德林,往往會因我們一把無明之火而燒光。
 
遺教經曰:
「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決定毗尼經曰:「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處經雲:能損大利無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廣劫所修善。
 
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炒飯不得解脫
我們學佛之人皆在想跳出三界,離苦得樂永離輪回。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嗔只屬於欲界所具有的煩惱,於色界、無色界則無。我們如果不息滅這嗔心之火,就是連欲界都出不去,何能成就佛道呢。
增一阿含經曰:「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瞋有三種相,即
(一) 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二) 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三) 諍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六祖慈悲: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嗔心打開地獄門
嗔心是墮落地獄之因。嗔心一起,地獄門開。
暴躁傷身、傷心、又傷人。
嗔心是人體最大的毒素。
瞋怒暴發,父子成仇,兄弟情絕,夫妻愛滅,朋友反目,國家戰爭。
 
嗔心障礙慈,嗔心阻礙修行。嗔心結怨仇。
嗔心一起,臉色通紅,血壓上升,有腦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險。
美女發脾氣,變成丑八怪;俊男發脾氣,就是羅剎態;仁者發脾氣,稱號被取消;智者發脾氣,還要修行哉!
 

智者發脾氣,還要修行哉!

發脾氣,現丑相,被指沒修行沒涵養,三天三夜睡不安。

怒色粗言,人皆遠之,如避鬼神。

如何掃嗔
瞋心的對治
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一) 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
(二) 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三) 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瞋心的對治
     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四) 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
 
(五) 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
     修忍辱法 在南傳的《法句經》說:「於此世界中,從
     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忍是很不容易
     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為大丈夫。
     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 
     由觀五義(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
 
由觀五義
(一) 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
      修觀幻法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這嗔心,會發現我們平時都是太在乎自
      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點的小事,為
      了自己這個面子,也要和人一爭短長。就會發現它其實是
      我們的執我之心在做怪,我們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產物,
      因為放不下自我,總會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實在的。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這嗔心,會發現我們平時都是太在乎自
      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點的小事,為
      了自己這個面子,也要和人一爭短長。
 
      就會發現它其實是我們的執我之心在做怪,我們的色身是
      四大假合的產物,因為放不下自我,總會認為我們的身體
      是實在的。
      雖然我們的嗔心很多是由貪引起來的,但我在這裏只先談
      去嗔的方法。以觀幻的方法就是對治我們嗔心的方法之一
      ,只要我們學會了這種觀法就會得到受用。
 
      當我們遇到違緣之事而心裏剛要不平靜時,我們就問一下
      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是我嗎?」經過如此層層觀照,
      因為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二) 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修緣起法 
     修佛教我們的十二因緣觀,也會很好的對治我們的嗔心。長
     阿含卷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
     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
     有有,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
     。
     在此十二支中,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
     ,所以經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
     滅故彼滅」之語,
 
     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
     、緣所成立。如果我們對外境的一切不受不取,那後面我們
     的嗔心就不會生起了。
 
     修空見法
     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凡學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在我們生氣
     的過程裏,身心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會發現到沒有一成不變
     的東西。都知氣總有消的時候,當我們情緒有轉時這個嗔心
     就不在了,當我們在不生氣時觀一個我們生氣的原因,就會
     發現生氣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從種種形成生氣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問題去對治,下回
     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知道該如何處理,不需要再生氣了或
     再生氣了也沒有原來的火氣大了。
 
(三) 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 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
     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
     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別容易生氣
     。其實,難以解決、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為你生起了嗔心
     就會解決嗎?嗔心只有增加事態的嚴重,這樣想一想,就會
     冷靜下來,不要動那些無用的嗔心。我們對別人不理解,也
     很容易生氣,於是佛陀說要「慈悲」,
 
     就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心中想:別人這樣做是有
     自己的理由。只要我們是俗人就會用分別心來看世間的一切
     ,從而有了的不同的知見,我們既然是凡人就不可能自己的
     知見就都正確,我們就要同情地理解別人,這個世界上應該
     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你也應該允許別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
     別人,我相信肯定不會生嗔心。慈悲與忍,都是所以在見解
     上的治療。
 
(五) 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   
     相聚一場不容易,何必粗言怒色來相向。
     生生世世長又長,彼此相聚短又短。有緣今生來聚會,好好
     了卻一塵緣。不惜此緣還交惡,怨怨相報無了期。因緣了結
     終離去,再想相見難相逢。不是你想聚就聚,要因要緣要時
     辰。
 
    《雜阿含經》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總而言之,對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的慈悲心來化解之,這猶如「贈禮不受,物歸原主」,也
    就是所謂「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