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
懷緬過去常陶醉 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
夢如人生 快樂永記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記,就是追憶。人世間,勞勞終日,腦海中留存了過去之種種印象,弄至煩惱諸多,迷津深入。
世事繁瑣,日中所作,夜間所為,是否件件做得對?是否樣樣作得合?
除了檢討之外,應該不留痕跡,才能清心寡念,才能專心去做領悟工作。
 
所謂煩惱,就是不應記而記。譬如流水落花,逢場作慶,此乃一時虛幻,事過情遷,何必追憶?假如一有記憶,馬上心魔蕩漾,易入邪途,最低限度,亦陷於求不得苦之中,或者求而可再得,又陷於沉淪不拔之苦海,故應忘記,勿回首,勿思量。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心田不生無明草 覺苑常開智慧花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
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
 
八識田
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第一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
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二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三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四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五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第六 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較、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
 
第七識又稱「末那識」。
眼、耳、鼻、舌、身、意造作了種種善惡業行之後,不會因此消失無蹤,而是形成一種勢力,經由「使者」一般的末那識傳達到阿賴耶識裡。
 
第八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
 
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你播了什麼種子,它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為果報。
 
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裏,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裏。
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我貪、我執所造作的成果,在這間倉庫裏,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它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我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盡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
 
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我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材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的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
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它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老師慈悲
又如仇恨連綿,忘之可化敵為友,記之則嗔恨在心,忿忿不平,易入罪城,故應忘之。
 
又或蒙恩深厚,受義難忘。為求了此因緣,常懷圖報之願,原屬合理,但仍有損本身修行之虞,亦應暫時放下,不要思量。他日力有所逮,然後見機行事,方合正理。
 
老師慈悲:
莫回首
人生旅途,遙遙難盡,但始終亦有盡頭,達到止境,感覺路長力薄輩,皆因回首太多,想因回首太多,想後思前,影響前進腳力,試看人生過程,誰個不有風花雪月,
 
誰個不有苦雨凄風,一經回首,悲從中來,煩惱立至。是以為人衹要向前,不可回顧,則自無路長力薄之感矣。
 
(一)放下執著
      人心之煩 煩在計較
      人生之苦 苦在執著
      人生之難 難在放下
 
      千般煩惱鎖心頭  原來執著心未休
      若懂放下隨緣過  自在逍遙覺路修
 
      眾生的「三心不可得」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二)不與一切人事物對立,自己成就後,才能幫助別人
      《楞嚴經》
      上把自性比喻作虛空,把虛空比喻一片雲彩,那雲彩在太
      空裡面。虛空大,還是雲彩大?佛這個比喻告訴我們,虛
      空在自性裡面,就像雲彩在太空。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學佛就是回歸自性。體無邊涯(體是
      自性),絕諸對待,對待就是對立。
 
      人係要跟隨大自然的軌跡而行!
      大自然是上天賦予,人與天地之氣双通,人類能生存!!
 
      老子: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個眾生造作罪業,誰在造?我在
      造。那個眾生在修善,誰在修善?我在修善。
      你對待一切眾生的心肯定是清淨平等覺。
 
      我們今天見不了性,這也是嚴重障礙。為什麼?我們起心
      動念都是對立的,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天地萬物都對
      立。
 
      諸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沒有對立的
      念頭。我們要想成就佛菩薩,從這個地方下手也是很好的
      一個門道。見惑裡面,邊見就是對待。
 
      老師慈悲!
      但是佛理玄機,深文要訣,乃是應有所記,
      牢牢記之,不特不惹煩根,且可脫離苦海。
      記與不記,其效果有若天壤之別,可不慎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真正學佛,對冤親債主,決定不能用怨恨心。
      如果每個人都把怨天尤人、報復冤親債主的念頭捨棄,社
      會衝突就化解了,世界和平就能落實,人民才真正能過幸
      福美滿的生活。
      應知,心懷怨恨,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別人對我誤會,對我毀謗,對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這
      是消自己的業障。
      戰勝別人不是英雄,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戰勝自己的不
      善的知見,這個人才叫做『大英雄』。
      真誠心為對方設想怨結,只要用真誠心去為對方設想,
      有不能化解的。
 
      佛講得很好,“冤家宜解不宜結”,結下冤仇,冤冤相報
      ,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
      所以應當要覺悟,從我們內心要把它化解,希望和平共存
      。
 
      肯定眾生本性本善
      人都有佛性,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
      所有的不善,那是煩惱習氣在作祟,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
      善的;我們要看他的本性,不要看他的習性。
 
      深信因果,決不結怨
      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因果不空?
      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沒離開萬法,萬法包括因果。
      說因果不空,它有三個性質不空:
      “轉變不空”,
      “相續不空”、
      “循環不空”。
 
      人生千燈萬盞 不如心燈一盞 
 
      人活得累 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 天氣的變化 人
      情的冷暖 不同的風景都會影響你的心情,而他們都是你無
      法改變的,看淡了 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不悲不喜,
      便是晴天!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