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 推廣 行遠
知 - 良知 自性
 
致知的重要
1.照破愚迷
SharedScreenshot.jpg

  佛曰: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詩云:
  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 
 
2.照耀人生
  語云: 了悟猶如夜得燈,
        無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時度此身。
 
  經云:一性是真,萬緣皆假
 
  迦葉問佛:「佛的佛性,緣何他人不知?」
  佛答言:「譬如兩家窮人,其屋內埋藏多金。
            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
            一家則果然照掘成為富翁。
            一家則未掘,仍受窮苦。」
 
3.照亮蒼生
《華嚴經》:菩薩心燈,大悲為油, 大願為炷,大智為光。
 
如何能做到致知 ?
1.聞思修辦
  聖人曰: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論語》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學:
  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 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
  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 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大學: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念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
  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
  止矣!
 
  《莊子》:
  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
  成者耶?』
 
2.澄心靜念  
  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燃燈古佛:
  修持無二法,一心向前 行,旁路非我注,遠近莫留神,
  雙耳不知聽,雙目向低伸,心如古井 水,意若秋湖澄
 
3.保任功夫  
  古德云﹕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
 
  《楞嚴經》︰「凡夫修行,如隔日瘧」
 
  觀音菩薩:
  內方外圓修煉火候 
  格物致知志作賢英 
  精神提振靈心妙通 
  志合天意啟迪迷矇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