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陽膚-曾子弟子   士師-刑獄官
上失其道-上位者無道
民散久矣-民心散失
 
如得其情-知道事情源由
哀-哀憫  矜-憐惜
勿喜-切勿沾沾自喜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尚書‧泰誓上》
克-能夠   相-相助
寵-愛護   娞-安穩
有越-超越違反
 
(一)學習恕道
      ‧恕己容易恕人難
      ‧事不關己容易關己難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二)心存慈悲
      ‧慈悲能生萬善
      ‧慈悲能破執著
      ‧慈悲能包容體諒
      ‧慈悲能化小為大
 
(三)意平心不動
      ✕ 自許正義
      ✕ 好惡心重
      ✕ 心常不平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郤是左
 
菩薩布施。等念冤親。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佛說八大人覺人經》
 
善能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六祖壇經》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五識-眼耳鼻舌身 成所作智
六識-意識       妙觀察智
七識 -末那識    平等性智
八識-阿賴耶識   大圓鏡智
 
藥師琉璃光王佛:
士師治獄,決不容情,或小罪可
赦可矜,書云:人有小罪惟眚。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