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題:何謂身空、心空、性空、法空?
解  題:什麼是身空、心空、性空、法空 ? 學道修行最難學的一個字,就是一個「空」字。不要看輕這個「空」字,它可決定修道能否成功,大家話這個「空」字重唔重要呢?這個身、心、性、法未能空的話,那是絕對會阻礙我們修行的進度和不可能修道有成的。細看過往的聖賢仙佛, 那個不是幾經苦修苦練,而 達至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而成就其果位呢!

 

身體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孔長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
故有智者,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看待,不過借此幻身,學道修行,此之謂悟「身空」。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即有,境滅則無,能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此之謂悟「心空」。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此之謂悟「性空」。

 

復觀如來,所談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若證得心空法了,病去,則藥可除,此之謂悟「法空」。

 

總之,正法無他,惟悟心源。
貪欲不絕,均被意牽;心本清寂,忽動忽定;心本無有,忽存忽想;具足諸慧,清淨平常,不思則有,念動則遮;知法無用,清淨自如,善惡不思,似愚似拙,如斯而行,是名修佛。

 

所以說一念不生謂之「靜」,覺而滅之謂之「法」,依法而為謂之「修」。修人世之果者,不外積德循理;修佛道之果者,必須無人無我。聖凡兩途,在人自為耳。

 

身體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孔長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
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起,一時俱動。

 

地大不調,則舉身沉重。
水大不調,則舉身胖腫。
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
風大不調,則舉身倔強。

 

四大和合則生,四大不調則病,
四大衰退則老,四大分散則死。

 

身體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孔長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
道德經~ 第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有智者,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看待,不過借此幻身,學道修行,此之謂悟「身空」。

院長大人慈悲: 有形之體乃幻身,無象之相始名真,

              來自佛國永明地,了命超凡復歸根。

 

故有智者,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看待,不過借此幻身,學道修行,此之謂悟「身空」。

如何可以做到身空呢?
放下:看破色身,借假修真。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即有,境滅則無,能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此之謂悟「心空」。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即有,境滅則無,能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此之謂悟「心空」。
詩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 速向靈山塔下修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即有,境滅則無,能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此之謂悟「心空」。
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即有,境滅則無,能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此之謂悟「心空」。
如何可以做到空心呢?
放下:去三心,非四相,輕安自在。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此之謂悟「性空」。
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此之謂悟「性空」。
如何可以達到「性空」境界?
放下萬緣,理解「一性是真,萬緣皆假。」有所領悟,即達。

 

復觀如來,所談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若證得心空法了,病去,則藥可除,此之謂悟「法空」。
如何可以達到「法空」的境界呢?
放下萬法:隨緣度眾生,他朝歸根認,在理天與皇共聚天倫之樂。

 

復觀如來,所談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若證得心空法了,病去,則藥可除,此之謂悟「法空」。
金剛經:如何常說,汝等比邱,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復觀如來,所談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若證得心空法了,病去,則藥可除,此之謂悟「法空」。
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乎。

 

總之,正法無他,惟悟心源。
貪欲不絕,均被意牽;心本清寂,忽動忽定;心本無有,忽存忽想;具足諸慧,清淨平常,不思則有,念動則遮;知法無用,清淨自如,善惡不思,似愚似拙,如斯而行,是名修佛。

 

所以說一念不生謂之「靜」,覺而滅之謂之「法」,依法而為謂之「修」。修人世之果者,不外積德循理;修佛道之果者,必須無人無我。聖凡兩途,在人自為耳。

 

佛曰: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