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
何謂陰陽?
靈樞:陰陽有名而無形 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陰陽即乾坤

 

陰陽的作用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德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即萬物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陰陽即相對 生生不息

 

陰陽互根互用
醫貫砭:陰陽又各互為甚根 陽根于陰 陰根于陽

        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語  云: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 
        故陰陽調和 則萬物生生不息

 

陰陽互藏交感 
靈樞:天地氤氳 萬物化醇 
      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  
      (生生不息)(陰陽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 

        形成雲霧 雷電 雨露 陽光 空氣 水等

 

陰陽消長平衡 
此消彼長 日盡則夜 夜盡則日
陰極陰消陽長 陽極陽消陰長 

 

陰陽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 即陰陽相反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 都存在著相互對立 相反相成 如:天地 上下 外內 左右 晝夜 春秋 夏冬 溫涼 熱寒 乾濕 輕重 清濁 明暗動靜 男女 肥瘦 貧富等  陰陽相互對立 主要表現相互制約 相互消長 從而取得了統一及動態平衡 稱之為陰平陽秘

 

陰陽制約-即陰陽相互抑制 相互約束 類經附翼:動極者 鎮之以靜 陰亢者勝之以陽 即動靜變化 蘊含有陰陽相互制約 相互消長的關係 陰陽之間相互制約 相互消長 事物才能發展變化 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人體的陰精與陽氣相互制約 才能維持陰陽平衡的生理狀態 否則產生疾病

 

陰陽互相轉化
陰轉化為陽 陽轉化為陰 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如某些急性溫熱病 由于熱毒極重 大量耗傷機體元氣 在持續高熱下 可突然體溫下降 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 脉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 此種病証變化 即屬陽証轉為陰証

 

陰陽互相轉化
臨床中亦有陰証轉化為陽証 如寒飲中阻 本為陰証 但寒飲可以化熱 故陰陽的轉化 則是消長發展的結果

 

陰陽與中醫學的關係-人體組織結構
人體的陰陽
乾為天為男為陽 坤為地為女為陰 
部位的陰陽
外陽內陰 上陽下陰 背陽胸腹陰
臟腑的陰陽  五臟為陰 六腑為陽
五臟有陰陽 心肺屬陽 肝脾腎屬陰

 

氣血津液的陰陽 氣為陽 血津液精為陰
經絡的陰陽  陽經有太陽經脉 少陽經脉 陽明經脉 陰經有太陰經脉 少陰經脉 厥陰經脉 為五臟絡于六腑的經脉為陰經 六腑絡于五臟的經脉為陽經 陽經多循行于頭面背及肢體外側 陰經多行于胸腹和肢體內側

 

人體生理功能 
素問: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病理變化 
陰陽偏勝 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 
陰陽偏衰 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 
         陰損及陽  陽損及陰 陰陽兩虛

 

陰陽轉化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指導診斷 
素問:善診者 察色按脉 先別陰陽 
八綱:陰陽寒熱表裡虛實 陰陽為總綱 熱表實為陽 寒裡虛為陰 

色澤:鮮明為陽 晦暗為陰 

 

聲息:語聲高亢宏亮 多言而躁動 多屬實熱 為陽証 語聲低微無力 少言沉靜 多屬虛寒 為陰証 呼吸微弱為陰証 聲高氣粗為陽証 
脉象:寸為陽 尺為陰 數為陽 遲為陰 浮大洪滑為陽 沉小細澀為陰 

 

景岳全書:凡診病施治 必須先審陰陽 乃為醫道之綱領 陰陽無繆 治焉有差 醫道雖繁 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陰陽而已 故証有陰陽 脉有陰陽 葯有陰陽 設能明徹陰陽 則醫理雖玄 思過半矣

 

疾病治療
素問: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確定治療原則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陽病治陰 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 陰病治陽 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指導用葯 葯性有陰陽 葯的氣味和
升降浮沉 可用陰陽歸納說明 
葯之四氣-寒熱溫涼 寒涼為陰 熱溫 為陽 

葯之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甘淡為陽

          酸苦咸為陰 升浮葯為陽 

 

指導用葯 
如升陽發表 祛風散寒 涌吐 開竅等降
沉葯為陰 具有清熱 利尿 重鎮安神 
潛陽熄風 消導積滯  降逆 收斂等功效
多下行向內 其性皆沉降

 

總之 治療疾病 根據病証的陰陽偏勝偏衰 確定治療原則 再結合葯物性味的陰陽屬性 選擇相應的葯物 以治療因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狀態 而達到治愈疾病為目的

 

五行學說
何謂五行?又稱五材 金木水 火土也
五行特性-木曲直 火上炎 
        土稼穡 金從革 水潤下

 

自然界現象的五行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氣-風 暑 濕 燥 寒
五化-生 長 化 收 藏
五色-青 紅 黃 白 黑
五味-酸 苦 甜 辛 咸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人體現象的五行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眼 舌 口 鼻 耳
五體-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淚 汗 涎 涕 唾
五脉-弦 洪 緩 浮 沉

 

五行相生相尅 
相生-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尅-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生我者為母 (水生木 水是母) 
我生者為子 (木生火 火是子)
克我者所不勝 我克者為所勝  
以木為例 克木者金 木克者土
金是木的所不勝 土是木的所勝

 

五行制化
所謂制則生化 木能制土 火才能生化火能制金 土才能生化 土能制水金才能生化 金能制木 水才能生化水能制火 木才能生化 母氣能制己所勝 子氣方能得母氣之滋養 而起生化作用

 

五行勝復調節
指五行系統結構 在反常情況下 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 通過相克關係而產生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 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 經過調節 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其平衡 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 則過分克金 而使金氣偏衰 金衰不能制木 則木氣偏勝 而加劇克土

 

五行勝復調節
土氣受制 則減弱克水之力 于是水便旺盛起來 從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 使其恢復正常 若火氣不足 則將受到水的過份克制 使火衰不能制金 引發金氣偏勝金氣勝則加強抑木 使木衰無以制土 則必將引發土氣勝以制木 從而使水衰 則制火力量減弱 即可使不足之火氣 相應得到逐漸恢復 以維持其正常狀態

 

五行相乘
乘即以強凌弱 克制太過之意 木過強而克土太過 造成土不足 稱為木亢乘土
木本不過強 其克土的力量在正常範圍 但由于土本身不足 因而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 使土更加不足 稱為土虛木乘

 

五行相侮
侮即欺侮 反侮 例如木本受金克但木過強時 不但不受金克 反而對金進行反克 稱為木亢侮金一方面 金本身十分虛弱 不但不能對木進行克制 反而受到木的反克 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與相侮 兩者之間在相乘時 也可同時發生相侮 相侮時 亦可同時發生相乘 如木過強時 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 金虛時 既可受木反侮又可受到火乘 素問:氣有餘 則制己所勝 而侮所不勝 其不及 則己所不勝 侮而乘之 己所勝 輕而侮之

 

五臟生理功能 五行與臟腑之關係 
如腎水精以養肝 肝藏血以濟心 心陽可以溫脾 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肺清肅下行以助腎水 此乃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肺氣清肅下降 可抑制肝陽的上亢 肝氣的條達 可以疏泄脾土壅郁 脾氣的運化 可制約腎水的泛濫 腎陰的滋潤上濟 可抑制心火的亢逆 心的陽熱 可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 此乃五臟相互制約關係

 

五臟都具有我生 生我 我克 克我的生理關係 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 生可防克的太過克可防生的太過 相互制約以維持五臟正常生理功能 如木克土 火生土 肝氣疏 泄 助脾氣之運化 以防脾氣壅滯 心陽溫暖脾氣一方面可保持脾氣運化正常 另一方面可防止肝的克制太過 免致脾氣耗散 臨床上肝郁脾虛証 就是脾胃弱 肝氣郁滯 克土太過所致

 

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肝生心 心生脾
脾生肺 肺生腎 腎生肝
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肝木受制於肺金
肺金受制於心火 心火受制於腎水
腎水制於脾土 脾土制於肝木

 

五臟病理變化 
五臟的發病 
春時風邪易入肝 夏時暑邪易入心 
長夏濕邪易入脾 秋時燥邪易入肺 冬時寒邪易入腎

五時之氣 有太過與不及 臟腑受病的規律也不同 

 

何謂太過 時令未至 而其氣已至也 如立春前後 氣候應當始溫 反大熱  春時肝(木)氣當旺 肝所不勝之臟是肺(金克木) 所勝之臟是脾(木克土) 我勝之臟是心(木生火) 春氣太過 侮其所不勝之臟(木亢侮金) 乘其所勝之臟(木亢乘土) 累及我生之臟 故此時 肝肺脾心發病的可能性較大

 

何謂不及 
時令已至而其氣未至也 如時已入夏 但氣候不熱 甚至驟寒 夏氣當旺 心(火)所勝之臟是肺(火克金) 所不勝之臟是腎(水克火) 生我之臟是肝(木生火) 所勝之臟妄行而反侮 所不勝之臟乘襲而發病 生我之臟亦受其累 故此心肺腎肝發病的可能性較大

 

五行相生關係的傳變
生我者為母 我生者為子 在異常情況下 出現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和 子盜母氣三種
母病及子- 如腎水 肝木 水生木故腎為母臟 肝為子臟 腎病及肝即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 如肝木 心火 木生火心火旺盛 累及肝臟 引動肝火 而成心肝火旺 

子盜母氣- 如肝木 心火 木生火心血不足 累及肝血亦不足 形成心肝血不足 

 

相克關係的傳變 
包括 相乘 和 相侮 兩方面   
相乘- 相克太過為病 如肝木 脾土克土 若肝過強而乘脾 為木乘土若脾過於虛弱 肝加以克伐 為土虛木乘 如肝氣犯脾犯胃 均屬相乘

 

相侮- 又稱反侮 即對克己一方進行反克 如肺金 肝木 金克木肺肅降 本可制約肝氣 若肝氣過盛或肺氣不足 便出現肝火犯肺 為肝反侮肺 即肺虛肝侮

 

 

用于診斷
由于五臟 五色 五音 五味等 都歸屬五行 即是五行學說 在診斷中起作用

難經: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 以知其病 聞而知之者 聞其五音 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 問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 診其寸口 視其虛實 以知其病 病在何臟腑也

 

醫宗金鑒 : 天有五氣 食人入鼻 藏于五臟 上華面頤 肝青心赤 脾臟色黃 肺白腎黑 五臟之常 臟色為主 時色為客 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長夏四季 色黃常則 客勝主善 主勝客惡

 

醫宗金鑒:色脉相合 青弦赤洪 黃緩白浮 黑沉乃平 已見其色不得其脉 得克則死 得生則生

素問:能合脉色 可以萬全

 

用于治療 
根據五行之生克乘侮規律 來調整各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難經:見肝之病 則知肝常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 (木克土)

 

根據相生規律治療原則 
難經: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補母法-如腎陰不足 不能滋養肝木 而致肝陰不足 肝陽亢逆者 稱為水不生木 或水不涵木証 其治療原則為不直接治肝 而側重補腎之虛 腎為肝母水可生肝木 故補益腎水 即可生肝木 滋陰補腎 可涵歛肝陽

 

瀉子法-如肝火熾盛 有升無降 肝木是母 心火是子 實則瀉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補腎陰以養肝陽 主要用于腎陰虧損 而致肝陰不足 甚則肝


陽偏亢之証 
金水相生法-滋補肺腎陰虛 用于肺虛而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 或腎陰不足 精氣不能上榮于肺 以致肺腎陰虛病証

 

培土生金法-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 又稱補養脾肺法 用于脾虛胃弱 不能滋養肺氣 而致肺脾虛弱之証

 

根據相克制規律治療原則 
用于相克關係紊亂 而出現的乘侮病証 主要有相克太過 相克不及 和反克(即相侮)之不同 而有抑強扶弱法 

 

何謂抑強 
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 出現肝胃不和 或肝脾不和病証 稱為木旺乘土 治應疏肝平肝 若脾胃壅滯 影嚮及肝 使肝氣失于條達疏泄者 則可成土壅木郁之証 是為相侮反克病証 其治療當以運脾和胃為主

 

何謂扶弱 用于相克力量不及 或 因虛被乘被侮所產生的病証 如肝虛氣郁 影嚮脾胃之健運 稱為木不疏土 治宜補肝和肝為主 兼顧健脾為法

 

五行相克規律治療法有: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 用于肝郁脾虛 臨床見胸悶脇脹 不思飲食 腹脹腸鳴 大便或溏 或胃脘痞脹痛 噯氣矢氣等

 

培土制水法-健脾溫腎法 用于脾虛不運 或脾腎陽虛 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

 

佐金平木法-瀉肝清肺法 用于肝火亢逆 灼傷肺金 影嚮肺氣清肅之木火刑金証 臨床見脇痛口苦 咳嗽咯血 或痰中帶血 急躁煩悶 脉弦數等症

 

瀉南補北法-滋陰降火法 用于腎陰不足 心陽偏亢 水火失濟 心腎不交病証 臨床可見腰膝酸軟 心煩失眠 遺精 心悸健忘 或潮熱盜汗等症

 

判斷疾病的預後 醫宗金鑒:色脉相合 已見其色 不得其脉 得克則死 得生則生 


靈樞:五色之現也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 不死矣 

 

素問: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臟之氣 間甚之期也 

 

素問:
脉從四時 謂之可治 脉逆四時 謂不可治 所謂逆四時者 春得肺脉 夏得腎脉 秋得心脉 冬得脾脉 其至皆懸 絕沉澀者 命曰逆 四時未有藏形 于春夏而脉沉澀 秋冬而脉浮大 名曰逆四時也

 

總結
類經圖翼 : 五行即陰陽之質 陰陽即五行之氣 氣非質不立  質非氣不行 行也者 所以行陰陽之氣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